以出訪為例談論翻譯如何打好
163 2017-07-22
研究生時代,我曾試圖探索同傳的極限:一個譯員,在沒有搭檔的情況下究竟能堅持多久?在多長時間后,會出現(xiàn)頭腦空白、胡言亂語、精力不濟的情形?為此,我曾在自己身上做過試驗,堅持一個人做30分鐘、40分鐘甚至1個小時同傳。誰知,工作后,我遇到的一個最極品的出訪任務竟然是1個人做2天同傳(每天超過4小時),3天交傳,還伴有時差、暈車、高原反應、睡不好覺等各種困難,簡直可以算口譯“極限戰(zhàn)”的樣本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案例。
我在《淺議機關翻譯》一文中曾指出,AIIC和歐盟對口譯員的要求根本不符合中國國情,更不適用于機關翻譯,特別是單位出于節(jié)約開支或其他考量只帶一個翻譯出來參加國際會議時,這位譯員既要做會議同傳(有時是耳語、有時需要進同傳廂),又要做雙邊拜會的交傳,甚至還要負責外事聯(lián)絡、行政后勤和購物、導游等。如果哪個在機關工作的翻譯敢對領導說“除了翻譯,我不管其他事”,“我要睡單間,聯(lián)絡、后勤別找我,第二天還得翻譯呢”,那就等著卷鋪蓋走人吧。
6月初,跟著一個代表團去一個歐洲國家和一個非洲國家開會。這兩個國家分別與我國有6個小時和5個小時的時差。因為行程安排很緊(八項規(guī)定出臺后,外事出訪有在外停留的時間限制),下了飛機暈暈乎乎直奔會場,鉆進廂子帶上耳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要做同傳。偏偏那個會場的同傳廂都在二樓,領導就坐的主會場卻在一樓。在會議開始前,眼見幾個外國友人上前與領導套近乎,趕緊出廂子飛奔下樓救場;寒暄完畢,趕緊三步并作兩步上樓鉆廂子……單位里只有我一個人能做同傳,整整兩天的會議沒人與我輪換。看著歐洲同行們3人一組進行接力,我連羨慕的時間都沒有。雖然每隔40-60分鐘有茶歇,但在北京時間深夜兩三點、頂著時差和旅途疲勞的情況下一個人做同傳,還真有些吃不消。在不間斷地翻譯了2小時左右,我實在感覺嘴巴跟不上大腦的節(jié)奏,一些平時脫口而出的東西就在嘴邊,怎么也想不起來,只好利用同傳技巧模糊化處理或進行提煉與壓縮,選主要內(nèi)容說。會議結束,歐洲同行們有說有笑喝水、評論,我連洗手間都來不及上,要在第一時間飛奔下樓跑到領導身邊,以防某些國際友人又上來搭訕、攀談。個中艱辛誰知曉?
除了同傳,交傳也很辛苦,尤其是陪同翻譯。我一直對交傳抱有極大的敬意,因為他們要直接面對挑剔的聽眾、某些不懂裝懂假行家或為顯示自己故意找茬的半吊子專家。像這次在非洲國家的訪問,高溫、暴曬、條件臟亂差、設施簡陋,代表團普通團員尚且可以跑到領導視野所不及的地方喘口氣,照個相或打個傘,但陪同翻譯必須緊跟領導,隨時應付突如其來的各種問題:非洲兄弟用剛在土里刨過的臟手遞上食物,你再不情愿也得裝作高興的樣子吃下去,否則就是“看不起窮哥們兒”,再嚴重點就是“破壞中非友誼”;天氣炎熱、紫外線強烈,領導不遮陽,翻譯就不能撐傘;高原反應嚴重,頭痛欲裂,暈車吐得苦膽都快出來了,但不能休息和倒下,因為全團只有你一個翻譯;歡迎招待會,別人可以品嘗當?shù)靥厣拿朗?,但翻譯不能休息,更不能大吃大喝,要坐在領導后邊隨時準備應付上來交流的人;翻譯甚至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因為保不齊剛好你去上廁所了,有國際友人過來與領導說話,而領導找不到翻譯……除了上述各種情況,翻譯還要應付各種口音、各種議題、各種突發(fā)問題,因為聊天是最不可能提前準備的,談話對象也是不可控制與選擇的,有時領導不了解情況,還會私下詢問翻譯對相關問題的看法,如果答不出來,就等著回去坐冷板凳吧。
咨詢
課程信息:houxue/xuexiao/80699/
掃一掃
獲取更多福利
獵學網(wǎng)企業(yè)微信
獵學網(wǎng)訂閱號
獵學網(wǎng)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