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溝通培訓師——郭瑞立
119 2017-05-25
在上個月去重慶的飛機上,鄰座的一位中年先生和后面的一位年輕女孩吵了起來,很快,女孩旁邊的兩位,后來知道是她的哥哥和媽媽也加入進來,幾乎要動手。原因是中年男士把椅背向后放了一些,使得坐在后面的女孩感到腿部受到擠壓,不舒服,女孩就使勁推前面中年男士的椅背,爭吵因此而起。
在大家的勸說下,爭吵很快平息,我看到了事情的全過程,開始思考爭吵的原因,雖說中年男士向后放椅背擠占了后面女孩的空間,但女孩的反應(yīng)方式卻是導致爭吵的直接原因,從事心理學的研究和應(yīng)用,尤其是做親子溝通培訓這么多年來,在沖突方面的常識是,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yīng)對才是問題。面對前面的椅背擠壓過來,女孩的反應(yīng)方式應(yīng)該有很多種,比如用語言提醒一下,或者讓空姐幫助提醒一下,或者自己也向后放椅背,或者選擇后面更多的空位等,可是這位女孩卻選擇了直接推前面椅背的方式。
我感興趣的是,這個女孩為什么會選擇這種應(yīng)對方式呢?我心中隱約有了答案,并且答案很快被證實。飛機落地之后,女孩解開安全帶站起來,要打開行李架的安全蓋,在旁邊的媽媽猛地對她呵斥一聲,“慌什么,等一會1我一下子看到了這位媽媽的溝通方式。
我們很多做父母的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溝通方式是如何影響孩子的,當然也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溝通方式是如何承襲了自己父母的溝通方式。
在親子溝通中有一個基本的理念就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就是在教孩子溝通的方式。也就是說,父母與孩子說話就是在培訓孩子說話的方式。
自從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天起,父母就開始了與孩子的溝通,用語言的和非語言的(表情、眼神、身體動作及情緒等)。對一個嬰兒來說,他潛意識之門是敞開的,全然地接納父母的溝通方式,至少在6歲以前,他用自己的整個身心感受到了父母說話時的語音、語速、表情、眼神、動作及背后的情緒等,這些溝通的要素都深深地儲存在了他的潛意識之中。
我們每一個人的大部分行為,尤其是不自覺的行為都是受潛意識的指揮。我們的溝通方式,特別是應(yīng)急狀態(tài)下的反應(yīng)方式,幾乎都是儲存在潛意識的溝通要素的外在呈現(xiàn)。而這些溝通要素也幾乎都是在幼兒甚至是嬰兒時從父母那里接收過來的。
飛機落地還沒有停穩(wěn),女孩就站起來取行李,媽媽是在擔心孩子的安全,可是她沒有表達自己的擔心,卻采取了直接呵斥的方式,可能這位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種溝通方式她已經(jīng)用了十幾年或者二十幾年了。
她的女兒也可能從小就非常熟悉媽媽的這種溝通方式,已經(jīng)把這種溝通方式儲存在了她的潛意識之中,所以,她看到前面的椅背擠壓過來時也就選用了直接用手推的方式。
這個女孩直接用手推椅背的方式和她媽媽直接呵斥的方式何其相似乃爾——都是企圖直接改變他人行為的方式。
媽媽可能從來都沒有覺察到自己的溝通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女孩當然也沒有覺察到自己是如何承襲了媽媽的溝通方式。
可是這種影響和承襲都是以可以觀察得到的事實。
父母教育孩子,語言傳遞的信息是很少的,加州大學(UCLA)一位教授: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發(fā)現(xiàn),語言對人的影響占7%,語音、語速占38%,肢體動作占55%,當然,這是對成人而言,對一個幼兒或者嬰兒來說,語言傳遞的信息對他的影響可能會更少。
父母與孩子溝通,不在于說了什么,而在于怎樣說,父母怎樣說,孩子也就學會了怎樣說,他以后在學校里或者是在社會上也就會用這種方式跟別人溝通??梢哉f,一個人沒有覺察和成長的話,他的溝通方式基本上是從父母那里培訓出來的,父母才是孩子的溝通培訓師。
掃一掃
獲取更多福利
獵學網(wǎng)企業(yè)微信
獵學網(wǎng)訂閱號
獵學網(wǎng)服務(w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