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語親子園:幫助家長學習如何為人父母
76 2017-04-12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相互關照:“你家孩子上親子園了嗎?別人都上了,不上不行啊!”對孩子早期教育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
親子園是如何出現(xiàn)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社會和家庭對早期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需求。O~3歲嬰幼兒多數(shù)是在家庭中教養(yǎng),由于只有一個孩子,家長
對孩子教育的期望在上升,同時迫切需要了解O~3歲幼兒身心發(fā)展究竟有哪些特點,如何進行適宜的早期保育和教育。如何提供家庭教養(yǎng)指導,幫助家長更好教養(yǎng)
嬰幼兒?面對這一社會現(xiàn)實需要,一種新的學前教育形式——親子園應運而生。O~3歲幼兒教育也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重視。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
與發(fā)展的決定》中提出:到2005年,全國大中城市要基本滿足社會對學前三年教育的需求,重視發(fā)展兒童的早期教育。并且提出,要大力發(fā)展以社區(qū)為依托,公
辦與民辦相結合的多種形式的學前教育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以區(qū)為依托,開展多種形式的早期教育成為幼兒教育政策的基本取向,政策的引導進一步推動了以向先
學前兒童實施早期教育的親子園成為熱潮。
親職教育中如何認識和處理親師關系?
親職教育中親師關系的一個方面表現(xiàn)為,親子園中的教育工作者作為專業(yè)人員,是早期教育的倡導者,更是家長的支持者、家庭教育的援助者,親子園的教師要幫助家長學習“如何為人父母”,要給予家長引導、支持和援助。
引導。引導家長認識家庭教養(yǎng)的經驗和常識的價值,保有平常心,從而健康育兒;認同生活中的教育或養(yǎng)中帶教——先學前年齡的孩子要在家庭的日常飲食起居中學
習和成長,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內容;引導家長認識親子關系的作用,注重和諧親子關系的建立,用親情陪伴孩子成長。
支持。支持和激勵家長承擔起應有的教育者角色,增強育兒信心,而不是迷信專家、權威,依賴機構或他人,照著書本育兒也是不可取的。實踐出真知,家長之間可以相互啟發(fā)和支持。應將是否能夠幫助家長增強教育的信心作為親子園成效的重要衡量標準。
援助。提供育兒技能策略方面的建議,促進家長之間的育兒交流。
親職教育中,教師與家長是教育伙伴,是育兒的合作者,這是親師關系的另一個側面。家長是教育主體,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就此意義而言,他們并不是被動接
受教育的對象,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富于經驗,同時,家長群體中不乏積極的實踐和探索者,他們的實踐和經驗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可資借鑒的樣本。
親子園是育兒平臺,家長之間的交流探討是極其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可以激發(fā)家長作為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參與育兒研討,發(fā)表意見,澄清觀念和相互啟發(fā)。“育
兒不存在權威”,親子園提供了育兒交流平臺,可以實現(xiàn)經驗和資源的共有與分享,如針對育兒中的疑難困惑探討問題,進行育兒經驗的交流與分享。家長群體并非
同質性的,不同的家庭角色,如親代、祖輩或是保姆,其教養(yǎng)方式也有所不同,育兒中的問題和需要各有特點,親子園這個育兒平臺應注重促進他們相互之間的溝通
咬流,了解各自的視角、優(yōu)勢與局限,在互動交流乃至碰撞沖突中,逐步求得共識和探尋適宜的養(yǎng)育方式。
親子園對幼兒園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出了怎樣的挑戰(zhàn)?
親子園的大發(fā)展,事實上使幼兒園教師面臨專業(yè)上的挑戰(zhàn),他們以往有關0~3歲兒童的發(fā)展乃至家庭教育方面的職業(yè)培訓與職業(yè)經歷并不充分,準確地說,相關的
知識經驗是比較欠缺的。教師同樣需要一邊進行教育實踐,一般學習和研究,包括向家長學習、汲取有效經驗,盡快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這也表明,教師是家長的
學習伙伴或教育合作者。
親子園提供了育兒交流平臺,可以實現(xiàn)經驗和資源的共有與分享,親師之間,家長之間,包括不同家庭角色與親職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討論可以互相啟發(fā)和借鑒。
教師不宜以權威面目出現(xiàn),而是要將親子園實踐作為重要的學習過程,邊實踐,邊研究,就親子園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展開行動研究和進行園本教研。如,結合孩子行
為的具體事例與家長充分溝通,探尋背后的原因;又如,可以對不同家庭成員育兒的特點、優(yōu)長與短板加以分析,探索相應的對策。教師可以將親子園中孩子表現(xiàn)的
個例和發(fā)現(xiàn)的育兒事例記錄下來,在教研活動中進行案例分析和研討,這是一個可行而又有效的辦法,一方面可以不斷改進親子園的教育實踐,同時,隨實踐的深入
不斷積累和反思,將有益的經驗加以提升、凝練,形成觀點,豐富相關理論。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和教育智慧也在此過程之中逐步得以形成。
教師要注意結合親子園的教育實踐,將自己對教育的看法和觀點向家長和社會宣傳和分享,推動親子園健康發(fā)展,與此同時,進一步為孩子的發(fā)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實現(xiàn)育兒的長效機制。
親子園是做什么的?
親子園是一種新的獨特的教育模式,目前較多附設在幼兒園,也有社區(qū)興辦的或是經營式親子園。親子園是以處于先學前階段的嬰幼兒及其父母為對象,以普及科學
育兒知識和方法為主要內容,以親子活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家庭教育指導的組織形式。一般是在周末由家長帶著自己的嬰幼兒來到專門的教育機構或幼兒園,參加這
里組織的1~2個小時或是半日的親子活動。
比較公認的看法是,親子園的任務一方面是對孩子實施寓教于樂的保育與教育,提高先學前兒童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更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使教育融入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在各地大中城市親子園火爆現(xiàn)象的背后有著值得關注的隱憂:家長望子成龍和“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心態(tài)與日益火爆的市場炒作相互促動,催生了一股
早期教育的社會熱潮。另外,親子園自出現(xiàn)至今已近20年,其成效——是否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如何?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當下親子園實踐中,大多是瞄
準家長的心理,定位在早期智力開發(fā),故而更加加重了家長的育兒焦慮,反而事與愿違,有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就此,有必要對親子園究竟如何定位做進一步的思考,同時結合目前誤區(qū)進行一番理性分析。“親子園是帶孩子的家長學?!保鋵嵾@樣的說法更準確和恰如其分,
親子園最重要的功能是進行親職教育,為家庭提供育兒支持,幫助家長更好地養(yǎng)育嬰幼兒,促進他們健康發(fā)展。親子園與以往的托兒所不同,不是小班教育的向下延
伸。對孩子而言,是家庭之外的游戲場所;對家長而言,則是親職教育的學習和交流現(xiàn)場,后者顯然是親子園的工作重點。這表明,親子園尤應以幫助家長更好地認
識并承擔起為人父母的角色、增強育兒信心以致改進家庭教育為要。
“愛是需要學習的”,家庭增添了小寶寶無不令全家人感到驚喜,然而如何養(yǎng)育寶寶,大多數(shù)年輕父母恐怕并未做好準備,因而喜悅之余也會茫然不知所措,或生出
些許憂慮。需要就“如何做父母”的問題進行再學習。這正是現(xiàn)代社會所提倡的終身教育的題中之義——伴隨社會角色的變化,每一個成員都要不斷接受培訓和再學
習,學習因而成為人持續(xù)一生的需要,并非僅僅是青少年時期的任務。學習型家庭則成為健康的家庭形態(tài)和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凹议L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
庭教育對兒童的影響是無可替代的。正如德國教育家福祿倍爾所強調的:“與其說國家的命運操縱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握在母親的手中,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啟發(fā)
母親——人類的教育者。”
兒童出生的最初三年,家庭生活環(huán)境及與成人的社會交往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意味著對于3歲前幼兒而言,家庭,而非學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
育機構;家長,而不是教師,是主要的教育啟蒙者。年輕的父母要在教育過程中、在育兒實踐中,學習如何為人父母、如何養(yǎng)育孩子。
家長在親子園可以學習什么?
親子園實施親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家長參與親子園教育,首先需要幫助他們認識0~3歲孩子身心發(fā)展特點,除了孩子的一般特點,更迫切的是能夠認識自己
的這一個——我家寶寶。教育是慢功夫,過程是重要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不存在最佳方案或捷徑。
進而,要幫助家長了解嬰幼兒階段的教養(yǎng)規(guī)律和重點,對于3歲前的孩子,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內容。要保中帶教、教養(yǎng)結合,養(yǎng)與保是前提,是基礎。教育就在孩子
的日常生活和飲食起居之中。相對于機構教育,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和重點更突出生活能力與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教育,而不是早期智力開發(fā),這對嬰幼兒更重要,是發(fā)展的
基礎。
另外,要幫助家長認識到,親子關系在孩子成長中具有重要意義,是先學前年齡孩子成長的情感與精神養(yǎng)料。家長要重視建立和諧親子關系,要舍得花時間和精力,與孩子互動交流,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是成人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反饋教育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家長是向孩子學習如何教育養(yǎng)育,進而調整對策。親子園有必要幫助家長了解自己的
教養(yǎng)方式和與孩子的互動交往行為,認識背后的教育觀念,做一些理性分析,幫助家長邊實踐邊學習和積累育兒經驗,增強教育信心,進而成為合格的監(jiān)護人和第一
任教師。
同時,幫助家長在育兒實踐中學習如何為人父母和與孩子共同成長。就目前情形看,很多家長過于焦慮,怕輸,存在“育兒綜合焦慮癥”,這不僅于事無補,反而不
利于形成客觀的認識,也不利于自己的學習成長,況且這種焦慮的心態(tài)或是壓力有可能會傳遞到孩子身上。另外,一些新生代家長表現(xiàn)出對科學育兒的癡迷,有的則
是照著書本育兒,而對以往傳統(tǒng)的育兒方式棄之如敝履,這都是不可取的,家庭教養(yǎng)的一些傳統(tǒng)經驗和常識是有價值的。保有平常心是健康育兒的前提。
咨詢
掃一掃
獲取更多福利
獵學網企業(yè)微信
獵學網訂閱號
獵學網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