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特學校創(chuàng)始人胡老師的教育人生
123 2017-05-03
1982年,胡老師以12分之差,與北京大學失之交臂,因志愿沒有填好,只好選擇了江西師范大學,攻讀化學專業(yè)。正好系里有教授從事高考研究,編輯印制了一整套練習題和模擬考試題。由于胡老師聰明勤奮,教授讓他參與試卷的銷售,后期參與試題的編寫。從此開始接觸高考研究。而且,從那時起,他就立志要上考入北京大學讀研,實現少年時代的夢想。
1986年起在江西某鄉(xiāng)鎮(zhèn)中學任教,擔任化學老師,所教學生基本全是中低分生。第一次當班主任,一年后該班化學單科成績超過當地省重點中學二中,兩年后高考升學率也超過了二中。卓越的教學成績引起了教育廳的注意,1989年教師節(jié),教育廳副廳長沈祥源專程到該校慰問他。
1992年,歷經10年積累,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研究生。注意,胡老師的本專業(yè)是化學,但是考取的卻是哲學專業(yè),這需要付出成倍的艱辛。也是在考入北大后,他在高考研究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意識到高考市場的需求。于是一邊上學,一邊編輯出版高考方面的書籍。
1995年受聘開明文教音像出版社籌備創(chuàng)立,由于他在編輯出版方面已經有10余年的經驗,加上個人能力突出,受聘為總編輯、代社長,主抓高考選題方面的工作。
1998年,基于對高考研究的成熟認識和駕馭,他離開開明文教音像出版社,創(chuàng)立北師特教育科學研究所,開始完全獨立的出版高考教輔書籍。主持過《北京市特級教師高考復習叢書》、《高考應試策略》、《高考聽力專題強化訓練》等八十多種圖書、音像的編輯出版工作。其中《高考聽力專題強化訓練》是與北京語言大學合作,聘請最頂尖的外教審閱材料和錄制磁帶,暢銷市場長達6年之久。參加過北師特教科所主持的編書、錄像、講課等工作的名師有:北京四中特級教師顧德希、趙如云、齊平昌;北大附中教導主任范存智、特級教師周沛耕、陳育林;人大附中李新黔;北師大實驗中學特級教師劉振貴、北師大附中特級教師楊子坤;西城教研中心特級教師趙大鵬;北師大中學教學研究中心陶衛(wèi)教授等四十余位知名教育專家。由于長期接觸當時一線最優(yōu)秀的高考專家,胡老師開始醞釀創(chuàng)辦一所復讀學校,直接面對高考,通過實戰(zhàn)的方式,將最佳的教育理念運用于實際教學中。至今,胡老師與這些名師保持著20年的友誼,并邀請過他們在北師特舉辦講座,指導老師的教學,以及學生們的學習。
2003年,北師特第一屆復讀生入學,胡老師提出了“抓中低難度題”的教學理念(那時還不叫抓基礎),教學上則是全封閉全陪式教學,一上來就是24小時陪讀,通過漲分“任務分解”,當年全校20余人,平均增分90多。
2004年,獲得北師特學校培訓資質,也是在這一年,也就是第二屆,復讀生總數從2003年的20多人,一下子猛增到200多人。2005年第三屆,400多人。2005年到2008年,連續(xù)4年都是600余人左右,是北京市最大的專門從事高考輔導的培訓學校。
2008年至今,除了特殊情況的2年,胡老師一直緊盯教學,招生范圍也擴大到高三應屆生和藝術生。2013年,他自己的孩子作為高三應屆生,也在北師特學習,從原校的班上30多名,提升到原班級前5名,成功考入一本江南大學,要是在原學校,三本也考不上。北師特教職工自己的孩子,以及他們朋友的孩子,也在北師特學習過,取得不俗成績。
30多年的高考研究經驗,特別在1986年后,做了六年高中老師,取得了卓越的成績,胡老師一步一個腳印,終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在高考研究領域,胡老師可能沒有俞敏洪先生那樣的遠大理想,但是,他的經歷,形成有一個樸實的價值觀:踏實做好教育服務,盡量讓學生和家長滿意。北師特學校的教育理念、模式,管理方式,都是圍繞這個價值觀來展開的。
掃一掃
獲取更多福利
獵學網企業(yè)微信
獵學網訂閱號
獵學網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