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師的人格特質(zhì)要求
31 2017-07-13
咨詢師的人格特質(zhì)要求
(一)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及時地覺察和感知他人的觀點、情緒、需求和意愿的能力。心理咨詢師可以從來訪者的言談舉止中敏感地抓住問題所在,能敏感地觀察到來訪者在治療中的表現(xiàn),并覺察與其外在表現(xiàn)相對應的內(nèi)在的愿望、心理狀態(tài)以及關系模式。
(二)價值中立心理咨詢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咨詢師與來訪者價值觀念的溝通,因此咨詢師需清楚地認識到咨詢師的價值觀是如何影響咨詢活動的,從而很好地建立完善健康的價值觀體系。中立性態(tài)度就是要求咨詢師在情緒、情感以及觀點等方面不可固執(zhí)己見,不要隨意迎合求助者的情感或觀點。[3]人的言談舉止千差萬別,究其原因在于不同個體心理上的差異,這種差異源于個人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和價值取向。我們是不可能希望或要求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相一致的,這顯然也是毫無道理的。
在咨詢過程中,如果我們持某種觀點態(tài)度,也許我們就會以自己的價值取向作為考慮問題的參照點,或是以某一種固定的價值取向作為判斷是非的參考模式。如此,也就會對求助者的個性特點及所持有的觀點進行評論或指責,從而失去了中立性態(tài)度。喪失了中立性態(tài)度,可能產(chǎn)生兩種結果:一是,咨詢師試圖以自己的價值標準來改變當事人,而不是以當事人的價值觀為基礎,實際上就是咨詢師把自己的價值觀有意或無意的強加給了當事人;二是,當事人對咨詢師產(chǎn)生對抗情緒,而這種情緒只會導致咨詢進程徘徊不前,咨詢師無法在更深的層次上了解當事人,因為這種對抗情緒已經(jīng)把咨詢師關在了當事人的心扉之外。中立性態(tài)度是咨詢師得以對求助者的情況進行客觀分析,對其問題有正確了解,從而有充分可能,建設性地提出適當處理辦法的前提。中立性態(tài)度還可以增強求助者對咨詢師的信任感,便于咨詢關系良好、正常的建立。
(三)自我開放特質(zhì)。由于咨詢過程是咨訪雙方心靈互動的過程,建基于彼此的信任。所以,在輔導的過程中,強調(diào)的是咨詢師和當事人同在,這不僅要求當事人去探索內(nèi)心的感受,也要求咨詢師愿意自我開放。如果一個咨詢師本身就是自我封閉的,不愿意開放自己,這會使得他只以技術專家的身份出現(xiàn)在心理咨詢工作中,而把自己的反應、價值觀和自我摒棄在治療工作之外,這種咨詢只能是一種貧乏的咨詢;可以說,自我封閉的咨詢師只能制造自我封閉的當事人。
一個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的咨詢師愿意接納當事人,愿意向當事人開放自己,與這樣的咨詢師進行交流的當事人不會感到自己是被排斥的,不被信任的,自己并不是獨一無二的,不再是孤立無援的。此外,咨詢師的言行舉止還會影響當事人的反應模式,其權威地位也使得他成為當事人行為模仿的榜樣;自我開放的咨詢師給了當事人一個重新選擇角色模型的機會,開放的咨詢師更能促進當事人的自我開放,從而更好的與當事人一起探討當事人的內(nèi)心,建立積極的治療關系,有效地促進當事人的成長。
(四)健康的心態(tài)心理治療者和大多數(shù)來訪者一樣生活在相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生活事件、問題和麻煩,也會出現(xiàn)心理矛盾和沖突,但他們可以保持相對的心理平衡,能在咨詢以外解決自己的困難和沖突,善于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那些情緒不穩(wěn)定、經(jīng)常處于心理沖突狀態(tài)而不能自我平衡的人,很難勝任心理咨詢和治療工作。
(五)愛心和奉獻精神,具有愛心和奉獻精神是心理咨詢和治療工作者最突出的人格要求。心理咨詢和治療者應具助人之心,這種愛心在醫(yī)患關系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安全、自由、坦誠、可信的氣氛,給來訪者以溫暖,才能接受來訪者的各種正面和負面的情緒,進入來訪者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為人排憂解難的心理咨詢和治療工作,是難以量化的標準來衡量其成效的,甚至有時付出超常的心血而回報率卻很低。所以遇到一時難以解決,或長期治療和咨詢成效不大的患者,咨詢者和治療者更應具有奉獻精神,持之以恒,對患者一如即往。
(六)人性觀的自我知覺不同的理論,基于不同的人性觀,對于建立怎樣的咨訪關系有一定的影響。持不同人性觀的咨詢師對咨訪關系本身的認識和運用處理各不相同。在咨詢中,咨詢師和來訪者不是一種權威關系,而是平等的,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不能將他們的知識作為秘密或者故作神秘,因為來訪者的改變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種平等關系。咨詢師以接受的方式耐心傾聽來訪者的經(jīng)歷,這樣來訪者逐漸知道怎樣接受自己。當來訪者感到咨詢師對他們的關心和認可時,就會開始看到自己的價值,當來訪者感到咨詢師的真誠時,就會撕下他們的偽裝并真誠地對待自己和咨詢師,積極的改變就有可能發(fā)生。
心理咨詢專業(yè)人員在從事咨詢之前一定要對自己的人性觀有一定的自我知覺,了解自己的人性觀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自己的理論偏向相一致的,并且在咨詢的過程中,對來訪者的人性進行“澄清”,因為來訪者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人性觀會對自己的心理有影響。此時咨詢師與其探討人性觀時,應幫助來訪者了解自己的人性觀對心理咨詢的影響,如有必要,咨詢師也可以為來訪者提供不同的人性觀作為參照,讓來訪者自己做決定采取怎樣的人性觀來提升或替代原有的人性觀,使自己的人格更完善,生活更和諧。但一定不要有意無意、直接或間接地把自己的人性觀或自以為適合來訪者的人性觀強加給來訪者??傊?對心理咨詢師而言,其人性觀往往會很自然地被帶進與來訪者的關系中而影響治療的效果,因此,需要咨詢師對人性觀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把握,因為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是在參與一項直接或間接地左右他人人生的嚴肅事業(yè),需要每一位參與此項工作的人非常認真和投入。
(七)個人成長意識。對于心理咨詢師來說,由于長時間面對前來咨詢的當事人,無可避免的會在情緒上受到消極的影響,久而久之可能會導致自身情緒的郁結,如果這種郁結的情緒得不到及時宣泄和排除,就會影響到咨詢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感到自己被掏空了,撕裂了,也就是體驗到心力的耗竭,甚至產(chǎn)生職業(yè)倦擔專業(yè)耗竭往往和心理咨詢師自身的修養(yǎng)和理念有關。
有些咨詢師雖然有熟練的咨詢技巧,但在個人理念上卻對自己要求過高,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如我一定要能處理當事人發(fā)生的任何危機,我一定要有高度的工作熱情和責任感[4]等等,這些咨詢師往往忽視的是自身的成長,總是給自己添加很多壓力和責任,甚至把咨詢變成咨詢師的整個生活,這些行為的結果只能是咨詢師喪失對自身能力的肯定,產(chǎn)生消極情緒,并將這些情緒帶入到咨詢過程中,對當事人產(chǎn)生負面、消極的影響。所以,咨詢過程中的成長不僅包括當事人的成長,也應包括咨詢師的成長,這是咨詢師應明確具備的一種意識。另外,咨詢師對自己在咨詢中的作用要有合理的理念,因為任何人都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咨詢師是凡人,也有自己的需要,也有要解決的問題,也需要不斷的成長。
在咨詢過程中能否遵循心理咨詢的基本要求,關系到心理咨詢工作能否順利開展,也決定咨詢工作的成敗和效果。
請聯(lián)系網(wǎng)站客服,了解詳細的優(yōu)惠課程信息~
優(yōu)質(zhì)、權威、便捷、省心
推薦熱點:web前端開發(fā)培訓
掃一掃
獲取更多福利
獵學網(wǎng)企業(yè)微信
獵學網(wǎng)訂閱號
獵學網(wǎng)服務號